每年的科研成果
每年的科研成果
每年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快激光制造。北京理工大学首批讲席教授、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主题专家(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年)、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016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2016年)、当选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ISNM Fellow,2017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ASME Fellow,2018年)、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18年)。入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 Professor(荣誉杰出教授,201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2024年)。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长期从事超快激光制造研究,提出了改进双温度模型和等离子体量子模型,解决了长期制约飞秒激光制造的理论和观测难题,成功预测了系列重要反常效应,获国际广泛实验证实。提出并实现了飞秒激光电子动态调控制造新原理,首次实现了激光制造中电子层面主动调控,拓展了激光制造极限能力。发明了系列电子动态调控制造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实现了飞秒激光制造重大工程应用和规模化产业应用,为43个国家重大型号或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关键制造基石。
1991年-1995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5年,保送本校研究生,后被公派至东京农工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0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现密苏里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任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现密苏里科技大学)副研究员。
2003年,任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现密苏里科技大学)助理研究教授。
2006年,被聘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2007年,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审评委(NSF Review Panelist)。
2009年,任北京理工大学第一届机械与运载学部副主任。同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机械学科“十二五”规划“高能束激光与特种能场制造科学”领域负责人。
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所长,该所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首批联合实验室。
2011年,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同年,入选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2年,入选863计划“十二五”微纳制造主题专家。同年,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院长。
2013年,入选“非硅微/纳制造”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年,任北京理工大学第二届机械与运载学部副主任。
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同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5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同年,作为申请人和大会执行主席承办了“激光制造科学与工程前沿”香山科学会议。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同年,当选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同年,任“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
2017年,参与《10000个科学难题-制造卷》编辑,负责高能束与特种加工方向,参与《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部分编辑,负责光制造方向和高能束制造方向。同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入选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ISNM Fellow)。
2018年,入选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ASM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 Professor(荣誉杰出教授)。同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9年,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担任复杂微细结构加工技术国家级创新中心主任。
2021年,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22年11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22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获批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23年,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4年4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2024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科技部863课题等。
迄今共发表SCI论文410篇,全部论文引用20526次,H因子75;授权发明专利133项。做主流国际大会Keynote/Plenary/Invited报告86次,22次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或分会主席或组委会成员。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年)。
指导的博士生获得7次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优秀奖(2014年)、铜奖(2015年,2023年)、银奖(2016年)、佳作奖(2017年,2021年,2022年)。每年讲授两门本科课程和两门研究生课程,平均教学评价:96.79/100;所授“工程热力学”课程获批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11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年)、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ISNM Fellow,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首批,2018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ASME Fellow,2018年)、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1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Russell Severance Springer Professor(荣誉杰出教授,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2024年)。
姜澜在激光制造领域具有杰出研究成果和学术领袖地位,特别是其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的开创性工作。(For outstanding research and academic leadership in laser-based manufacturing, particularly the pioneering work of femtosecond laser micro/nanofabrication.)(美国光学学会评)
姜澜在激光微/纳米制造领域为机械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具有极高科学价值,其中众多成就是突破性的,极大地提升了微纳加工质量,使他成为该领域国际公认的引领者。(Dr. Jiang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the area of laser micro/nano manufacturing. Beyond the intrinsic scientific values of his research, many of his achievements are groundbreaking as they enabl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micro/nanomachining applications. His massive body of research, is of very high quality and establishes him a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leader in the field.)(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评)
2015 年,联合国成员国同意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以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并确保全人类的繁荣。此人的工作有助于实现下列可持续发展目标:
科研成果: 期刊稿件 › 文章 › 同行评审
科研成果: 期刊稿件 › 文章 › 同行评审
科研成果: 期刊稿件 › 文章 › 同行评审
科研成果: 期刊稿件 › 文章 › 同行评审
科研成果: 期刊稿件 › 文章 › 同行评审